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七个想法
原创声明:本文为作者在2016年3月1日的CF40·青年论坛&“影子办”微信群闭门圆桌研讨会“人民币汇率机制: 维稳还是改革”上就张斌、施康、潘英丽、张春主题演讲所做的点评,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处整理,经作者审核。转载请注明出处。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CF40立场。
文/伍戈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(CF40)·青年论坛召集人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研究员
从研究者角度,我个人认为,长期以来,我们习惯于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和在本币升值趋势下看汇率问题,新形势下,我想提出自己没有完全明白的若干问题供大家研究讨论,期待得到大家的指点:
第一,国别经验的缺乏
对于其他国家是如何退出固定汇率制我们的研究和了解并不多。
在升值周期下,中国和马来西亚是个有趣的例子。中国和马来西亚同在2005年7月21日进行了汇改,但二国汇率调整在国际上却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,不只是因为中国是大国,马来西亚是小国,而是因为中国汇率的升值曲线路径与马来西亚不同,导致的结果是,有市场人士认为马来西亚在升值周期中引致的升值预期相对较小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也认为马来西亚的汇率波动性更强,是更灵活的汇率制度。
类似地,我不是很清楚在贬值预期下,对于如何退出固定汇率制度,各国是否有很好的经验可供借鉴。这值得我们仔细研究。
第二,预期从何而来?
是基于政策层面的扰动吗?还是在基本面累积了势能后,找一个预期作为突破口来突破这种势能?市场有观点认为汇率是外生变量,即央行决定的,但也有人认为央行是被迫进行调整的。
据个人观察,在8.11汇改之前,其实中国已经进行了一轮资产繁荣的轮动,首先是制造业,其次是房地产,接着是股票市场,紧接着是外币市场、债券市场,现在似乎又回到了房地产市场。在此种轮动效应下,汇率只是各轮动市场中的一方面。
在8.11汇改之后,甚至有一些买方投资者认为,只要汇率不稳定,其A股投资就无法加仓,这可能体现出汇率与其他市场之间复杂的联动关系。汇率市场和其他市场究竟谁决定谁?对于金融市场波动而言,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并不是金融市场本身,而是出现在非金融领域或实体经济领域。
第三,汇率与资本项目、经常项目变化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
前段时间,汇率贬值预期较强时,经常项目却大额顺差。有人认为这是衰退性顺差,但如何理解衰退性顺差,如果汇率还不是完全自由浮动汇率,而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,那么汇率的调整应以何为标准?是只看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,或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加起来看?
第四,汇率与深层次改革之间的关系如何
在汇率升值期间,大部分出口企业认为汇率升值会导致利润损失。但在贬值周期中,也有很多企业抱怨贬值,比如进口型企业认为汇率贬值则是他们最大的风险。
为什么害怕浮动?如何看到汇率浮动和深层次的企业改革之间的关系,也值得仔细研究。
第五,在金融一体化情况下,全球各国的汇率制度不断演进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做过统计,新兴市场国家未必是完全按照浮动汇率制度方向转变,近年来的论据正相反。此次危机之后,为何新兴市场更多的是转向非灵活的汇率制度?
第六,之前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提出了“二元悖论”,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,在传统的蒙代尔—弗莱明模型中只注重收益率,而忽视了收益率的波动率(volatility)
这就是在次贷危机中,大家忽视了金融(finance)的作用。因为金融强调波动性,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(macroeconomics)只强调绝对的收益率。这些也是在开放经济以及汇率决定中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的问题。
第七,两个大国之间(G2)应该如何协调汇率政策?
中国和美国是两个超级大国,他们的汇率调整有着复杂的国际影响力。一些新兴市场国家(如哈萨克斯坦)汇率一夜之间贬值30%,但是国际对此关注不多,俄罗斯也类似,因为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并不大。但对于G2中的大国则应该如何调整汇率?其国际影响以及溢出效应也值得更深入的研究。
本次研讨会的其他发言,点击标题查看↓↓↓↓↓↓↓
港中文副教授:一次性贬值和持续贬值都不可行,当前最好的选择是维稳
近期文章精选